首页 体育视界 媒体视角——夏天的那些人|光明乳业冷库管理员的“冰火两重天”

媒体视角——夏天的那些人|光明乳业冷库管理员的“冰火两重天”

2025年8月5日,恰逢35度高温天,《劳动报》记者前往光明乳业领鲜物流康桥物流中心,跟随旗下冷库管理员的脚步,体验了一场“冰火两重天”的特别送奶旅程,并以《夏天的那些人|光明乳业冷库管理员的“冰火两重天”》为题,深入报道了光明乳业领鲜物流的员工们协同运作,克服“冰与火”考验,确保每一批承载新鲜与营养的乳品安全送达市民餐桌的光明故事。

原文报道如下:

盛夏的上海接连挂起高温橙色预警。然而,在浦东新区浦三路的光明乳业领鲜物流康桥物流中心冷库入口,一场无声的“冰火拉锯战”每天都在上演。工作日午后,记者来到这里,跟随冷库管理员陈雄,亲身体验这份工作在盛夏时节独有的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
棉服里的夏天

冷藏库内温度计显示2℃,门外却是37℃高温——推开冷库大门,热浪瞬间被隔绝身后。冷气像无数细针刺向皮肤,记者忍不住打了个寒颤。陈雄递来棉服:“夏季进库,也得穿这个。”他身着同样工装,在冷库低温与外界酷热中反复穿梭。

冷库内,货架上整齐堆叠着成箱光明牛奶,叉车在其间不时往来。陈雄指向繁忙景象:“下午是配送超市商超的高峰,像这样的出货量,”他比划着库区,“一个下午要处理好几车。”

裹紧棉服,记者在陈雄带领下短暂体验了部分工作。作为仓管员,他需核对单据、登记货物,每一次大门开合,都是冷热两重天的剧烈交锋。“夏季是奶制品消费旺季,工作量比其他季节重不少。”

他边走边介绍。室外酷暑难耐,库内寒气逼人,这近40℃的巨大温差,正是夏季工作的最难熬处。这还只是2℃的冷藏库。不远处那扇紧闭大门后,是低至零下18℃的冷冻库,那里的内外温差更为惊人。

来到办公区,陈雄厚重棉服内衬已被汗水浸湿。“短时间出来反而不便脱棉服,忽冷忽热易感冒,”他解释。更衣室晾着好几套工装,“都是汗湿了换下的。”这份夏日穿棉、冷库流汗的辛劳,是冷库管理员盛夏常态。

夏季持续高位运转下,康桥物流中心日均吞吐量高达300吨。其配送量支撑着光明乳业上海市场约40%的份额。庞大业务量背后,是物流中心数百员工精准调度、高效协同、挥汗如雨的接力付出。

24小时不停作业

乳制品的新鲜与安全,对物流时效和温控要求极严。这座物流中心,如同永不停歇的机器,365天、24小时高速运转。

每天清晨,牧场新鲜原奶装入恒温4℃冷藏车,准时送达康桥冷库。此时,库管员们的“早高峰”已开始。他们必须尽快按严格流程将原奶分拣、入库暂存。下午配送高峰前,车辆须预先启动制冷,精准将车厢温度降至4℃,确保牛奶出库到装车直至货架全程处于安全冷链中。

“这里没有真正的‘空档期’。” 冷库配货工沈双龙表示。整个白天节奏紧密:上午重点保障各超市、便利店;下午则面向“随心订”订户直送及大型商超。同时,源源不断入库牛奶持续抵达,让整个园区保持紧张作业状态。

为保护员工在高强度、大温差环境中健康工作,公司为冷库岗配备专业防寒棉服、护膝、手套等劳保装备,并严格执行轮岗制,通常每两小时需出库轮休一次。

“尤其对新员工,头一个夏天最难熬,”沈双龙坦言,不少年轻人起初仗着身体好,对防护掉以轻心,“看到他们图省事不戴护膝、不及时加衣,我们都会提醒。这行确实辛苦,有些新人坚持不住就不干了。”

作为光明乳业重要物流支点,领鲜物流康桥中心位于浦东康桥镇,拥有约万平米复合仓储空间,涵盖冷藏(0-5℃)、冷冻(-18℃)及常温区域。中心配备百余辆冷藏车,可满足全温区产品储运需求。它不仅为光明乳业核心产品提供仓储、分拣、配送,也向社会第三方开放,提供高标准冷链方案。

冰与火的接力

保障新鲜牛奶安全送达千家万户,远不止冷库管理员一环。采访中记者发现,中心还有一群同样坚守“火线”的车辆维修保障团队默默奉献。

户外的车辆维修区,维修师傅李锋正专注保养检查一辆即将出勤的冷藏车。豆大汗珠滑落脸颊,工作服早已湿透。“夏季高温不仅挑战人,更是车辆故障高发期。”他们服务的“星火汽修厂”,正是领鲜为保障自有车队稳定运行而设的专业维修部门。

维修师傅肩负保障“移动冷库”正常运转重任,每一次检修、维护都容不得马虎。“越热的天,越要仔细检查刹车、制冷、电路等等。” 李锋边擦工具边说。烈日下户外工作的艰辛,对他们早已寻常。

在上海,光明领鲜物流设有四个如同康桥中心这样的节点。从入库存储、分拣理货,到车辆调度、配送运输,员工们协同运作,令每个环节紧密相扣,确保每一批承载新鲜与营养的乳品,都能克服“冰与火”考验,送上市民餐桌。

光明的小伙伴们,点击以下链接,可查看原文。

关于作者:

热门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